【2025全国科技活动周】第二期:与洪水赛跑——抢险救灾中的水利‘黑科技’装备库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71 更新时间:2025年05月29日09:41:05 打印此页 关闭

  洪水,作为自然界最具破坏力的灾害之一,时刻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城市正常运转。在与洪水的博弈中,现代水利工程不仅依靠坚固的堤坝、水库等基础设施,更离不开一系列先进的 “黑科技” 装备。这些装备如同水利人的 “高科技铠甲”,在抢险救灾的战场上发挥着关键作用,以技术的力量与洪水展开赛跑。

一、抢险 “神器” 图鉴

(一)模块化装配式围井:3 小时封堵管涌的奇迹

在洪水灾害中,堤坝管涌是极为危险的险情。一旦发生管涌,若不及时处理,水流会不断冲刷堤坝内部土壤,导致堤坝塌陷溃决。传统的沙袋封堵方式,需要大量人力搬运、堆砌沙袋,不仅效率低下,而且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,沙袋难以精准定位,封堵效果难以保证。以某次抗洪抢险为例,传统方式处理一处小型管涌,需 50 人连续作业 8 小时,且成功率仅 60% 。

而模块化装配式围井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这种围井采用预制的高强度塑料或金属模块,每个模块重量适中,便于人工搬运和组装。当发现管涌时,抢险人员只需将模块按照设计方案快速拼接,形成一个封闭的围井结构。围井底部设有密封装置,能够紧密贴合地面,防止水流渗漏。模块之间通过卡扣或螺栓快速连接,无需复杂的工具和技术。在某河流堤坝抢险中,利用模块化装配式围井,10 名抢险人员仅用 3 小时就完成了对一处大型管涌的封堵,较传统沙袋施工速度提升近 70% ,且封堵后围井结构稳固,有效遏制了险情发展。

 

weijing.jpg


 

(二)应急排水 龙吸水车:城市内涝救援的主力军

在城市遭遇强降雨引发内涝时,积水无法及时排出,会严重影响交通出行,甚至威胁居民生命安全。应急排水 “龙吸水” 车凭借强大的排水能力,成为城市内涝救援的关键装备。

“龙吸水” 车本质上是一种大流量排水抢险车,其核心部件包括大功率水泵、柴油机、液压系统和排水管路。工作时,柴油机驱动水泵运转,通过吸水口将积水吸入,再通过排水管路将水排出到指定区域。以常见的 “龙吸水” WR20 抢险排水车为例,它配备的大流量离心泵,最大排水量可达每小时 2000 立方米,相当于 1000 户普通家庭一天的用水量。在某次城市内涝救援现场,一台 “龙吸水” 车连续工作 12 小时,成功排出积水 2.4 万立方米,使被淹路段在短时间内恢复通行。

 

 


 

 

“龙吸水” 车还具备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,可通过拖车或自行行驶快速抵达救援现场。部分型号的 “龙吸水” 车还配备了智能控制系统,能够实时监测水泵的运行状态、排水流量和压力等参数,一旦出现异常,系统会自动报警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,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。

二、智慧预警系统

(一)洪水演进数值模拟预演系统:提前掌握洪水动态

准确预测洪水的演进过程,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救灾方案、组织人员疏散至关重要。洪水演进数值模拟预演系统,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,对洪水在流域内的流动、扩散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。

该系统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,包括地形地貌数据(如数字高程模型 DEM)、气象数据(降雨量、降雨分布、风速等)、河流水文数据(河道断面形状、河床糙率、水位流量关系等)。然后,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,如二维浅水方程,对洪水的运动过程进行数值求解。在计算机中,将流域划分为无数个小网格,计算每个网格内的水流速度、水位变化等参数,从而模拟出洪水在不同时刻的淹没范围、流速分布和水深情况。

 

 


 


 

以某次大型洪水灾害为例,在洪水来临前 72 小时,洪水演进数值模拟预演系统就准确预测出了洪水的淹没范围,包括哪些区域会被淹没、淹没深度以及淹没时间。相关部门根据预测结果,提前组织受影响区域的居民疏散,转移重要物资,并在关键地段提前部署抢险力量和物资,极大地降低了洪水造成的损失。

(二)物联网 + AI 的渗流隐患实时诊断平台:堤防险情的智能 侦察兵

堤防在长期受洪水浸泡和水流冲刷作用下,容易出现渗流等隐患。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,可能引发管涌、滑坡等险情,威胁堤防安全。物联网 + AI 的渗流隐患实时诊断平台,为堤防安全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。

该平台通过在堤防内部和表面埋设大量的传感器,如渗压计、水位传感器、位移传感器等,实时采集堤防的渗流压力、水位、土体位移等数据。这些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,将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的服务器。AI 算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能够自动识别出数据中的异常模式,判断是否存在渗流隐患。

例如,在某堤防工程中,物联网 + AI 的渗流隐患实时诊断平台通过分析渗压计数据,发现某段堤防内部的渗流压力突然升高,且变化趋势异常。AI 算法立即对该区域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,并结合周边传感器数据和历史监测数据,判断该区域可能存在渗流通道。平台迅速发出预警信号,同时生成包含隐患位置、严重程度和初步处理建议的报告。抢险人员接到预警后,及时对该区域进行检查和处理,成功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堤防险情。



  

 图片(1).png

 

 

三、未来战场装备

(一)水下查险机器人:探寻坝体隐患的 水下尖兵

在洪水过后或日常水利工程维护中,对大坝、堤防等水下结构进行检查至关重要。然而,传统的人工水下检查不仅危险,而且效率低、准确性差。水下查险机器人应运而生,成为探寻坝体隐患的得力助手。

水下查险机器人通常配备高清摄像头、声呐系统、水质传感器等设备。其声呐系统能够发射超声波,通过接收反射波来探测水下物体的形状、位置和结构。当机器人在坝体周围游动时,声呐系统可以扫描坝体表面和内部结构,检测是否存在裂缝、空洞等隐患。高清摄像头则可以实时拍摄水下画面,让操作人员直观地观察坝体情况。

例如,在某水库大坝检查中,水下查险机器人通过声呐扫描,发现坝体底部存在一条长约 5 米、宽约 2 厘米的裂缝。机器人还对裂缝的深度和走向进行了详细探测,并将数据和图像实时传输到水面控制平台。工程人员根据这些数据,及时制定了大坝加固方案,避免了裂缝进一步扩大带来的安全隐患。

 

 

 

图片3.png


 

 

(二)无人机抛投救生设备:空中救援的 及时雨

在洪水灾害发生时,一些被困人员处于水流湍急、地形复杂的区域,地面救援人员难以接近。无人机抛投救生设备凭借其快速响应和精准投放能力,成为空中救援的重要力量。

无人机抛投救生设备通常由无人机、投放装置和救生设备(如救生圈、救生衣、应急食品和药品等)组成。操作人员通过地面控制站,根据被困人员的位置信息,规划无人机飞行路线。无人机到达目标区域后,通过投放装置将救生设备准确投放到被困人员附近。部分先进的无人机还配备了视觉识别系统,能够自动识别被困人员,并调整投放角度和力度,确保救生设备准确送达。

在某次洪灾救援中,一架搭载救生圈的无人机在接到救援指令后,仅用 5 分钟就飞抵被困人员所在位置,成功将救生圈抛投到被困者身边,使被困者得以获救。无人机抛投救生设备不仅提高了救援效率,还降低了救援人员的危险,为洪灾救援开辟了新的途径。

 



在与洪水的较量中,这些水利 “黑科技” 装备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。它们是水利人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后盾,也彰显了水利工程领域不断创新的技术实力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未来还会有更多先进的装备和技术应用于抢险救灾,为应对洪水灾害提供更可靠的保障,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人员的职业使命感与技术自豪感。